每年都會有很多企業,因為所選擇的認證機構違規開展認證工作,被認監委撤銷資質,導致辦理的證書失效,影響了企業的信譽,嚴重的還會在關鍵時期因為證書失效,影響企業參加招投標,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我國的認證是受到行政法規嚴格監管的,開展認證發證活動需要得到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嚴格審查后獲得行政許可。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認證服務機構,其實是中介代理機構。這些機構涉及地域廣,波及的企業也很多。 有些中介機構給出了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價格,是因為其利用業務規模優勢取得了與認證機構的談判優勢,干擾第三方公正性,在審核人數及審核時間上偷工減料,減少的成本用來迎合中介機構需求,進而誤導用戶單位對認證活動本質的認識。 那么一個企業在做各類體系認證時,應該如何去挑選正規的認證機構呢?
部分認證機構,在審核準備材料及現場審核過程中,偷工減料,節約成本,徒走形式,企業雖然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獲取了認證證書,但并沒有提升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也無法應對檢查與監督。此類行為風險極大,很多機構被撤銷的原因都是因為在審核過程中偷工減料、弄虛作假。企業選擇低價的認證機構不僅無法為企業帶來品牌提升價值,更可能會給企業造成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認證機構宣傳可以“三天出證”、“一周出證”、“包出證”,企業往往會因為急需證書,而選擇這些機構。但是三天發證是違規操作,按照流程,認證機構是無法在三天完成認證流程并頒發證書的,“三天發證”是建立在認證機構縮減審核流程、甚至弄虛作假的基礎上;有些機構甚至跳過現場審核流程,一手交錢,一手給證。
有些申請認證的企業沒有實際生產經營條件,例如異地經營,或不能進行生產經營,卻要做生產類資質。部分認證機構亂承諾,不進行基礎調研、合同評審等工作,許諾客戶一定能夠獲得認證證書,通過偽造審核證據等方式發放認證證書,如此行為最終極有可能導致認證機構資質被撤銷,企業的認證證書失效,甚至可能會受到相關部門的行政處罰。
近年來,國家對于企業開展認證工作給予了許多政策優惠支持,也涌現了一批認證中介機構,不少企業都開始選擇找他們辦理認證,小越建議企業在開展ISO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時,一定要保持警惕,盡可能的選擇有認證資格的機構,一旦讓沒有辦理權限的機構辦理資質,輕則罰款,重則“拉黑”,后續的商業行為將會變得舉步維艱,重新修復信用也極其麻煩。
目前我國具有認證資質的企業有800多家,如果企業想要開展ISO體系認證工作,建議大家可自行前往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查詢,保證萬無一失。就算與具有專業資質的機構達成合作意向,也不要少任何步驟,如資料提交、現場核查、年審復審等,這些都是認證過程中的必要過程,可不是鬧著玩的,缺一不可。“低價”+“快速”+“承諾”=圖文店,希望廣大企業能夠擦亮雙眼,選擇合規、靠譜的機構開展認證,提升品牌價值,提升企業資質建設。
認證咨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ISO 管理體系